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信息说法 >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朱启臻

作者: 来源: 投诉: 举报 时间: 2015-10-06 22:23 阅读:

  农民是种地的人,地不能移动,庄稼也不会移动,所以农民半截身子就像扎在了土地里,被束缚在土地上动弹不得。传统社会农民离不开土地,生于斯,长于斯;计划体制时代,农民被人为地束缚在土地上,不能流动。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农村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农民越来越“不安分了”,众多的农民通过各种途径“逃离”农村,如升学形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进城务工导致的“民工潮”……随着政府承认农民工的地位——“产业工人的一部分”,逃离农村涌向城镇就成了时髦。在中国,近些年有两种社会现象最让人揪心:一种是大学生扩招带来的“只有上大学才是人才”、“只有上大学脸上才有光”的社会心理,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和教育结构失调;另一种就是在压抑了很久后的农村人口流动,如果不出去打工,会被认为是“傻子”,“连媳妇都娶不到”。由此形成了流动就业大军。与此同时,在农村形成了空壳村。我们对20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老龄化程度均达到30%以上,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达到56岁,年龄最长者为84岁。tl1四川养殖网

我们在调查农民与农业关系的问题时,包括了这样的问题:“你愿意经营农业吗?”村干部们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问,因为“只要有办法,谁也不愿意经营农业”。调查结果确实如此,访谈的200多人中80后的年轻人没有一个回答愿意从事农业。在什么条件下才愿意从事农业呢?调查者回答,“如果农业能让我发财,我愿意从事农业。”然而农业实在不是一个能让人发财的职业。我们对为什么不愿从事农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不愿经营农业的主要理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tl1四川养殖网

一、农业收入低tl1四川养殖网

农业具有多风险特征。农业不像工业,农业自身受地理、气候,季节的制约,不同的地理区位有不同的土地资源、土壤肥沃与贫瘠的差别。气候更是个十分不确定的因素,旱涝无常,因此农业自身的风险性或脆弱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农民常说的一句顺口溜“地种瞎庄稼,怀抱死孩子”,很生动也很无奈地表现出了农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首先来自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灾害,尽管地理环境决定论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但对农业的影响和制约却是普遍认同的。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和农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农业生产比较稳定,粮食产量高;相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农业生产波动性大,粮食产量低。中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频发的原因既有气候因素,也有自然地理因素。南方经常受到洪水雨涝灾害的威胁,而西北部大约一半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经常影响到春播和早春作物生长。此外,局部地区的风灾、雹灾、虫灾以及动植物的病害,都可以导致农业的减产或绝收。tl1四川养殖网

与农业的多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是传统农业的低收入特征。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它部分地参与市场,具有非常强的自给自足性,如恰亚诺夫所言:“农业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消费单位。”传统农业实际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这种小农经济与小生产方式是传统农业的显著特征。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农业收入微薄与增长的缓慢。一般认为人地矛盾是导致农业收入低的原因之一,人口的增加使土地只能维持农民的最低生存,农民为了解决自己的家庭温饱的需要,获得所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主观上不得不使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粮食生产。农民的劳动动机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温饱。生产更多的粮食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农民生产的直接目的。在经营农业中,由于商品化程度低下,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一直相沿不变,在这种经营方式下,粮食生产的发展除了以精耕细作这种不断增加投入以求获得更多产品的发展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变化。由此,农业的低收入特征也没有变化。是否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的转变,农民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答案是否定的。农民不断地采用新的科技、由自给自足转变为面向市场,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实惠。这就必然会使农村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领域转移。在调查中我们就这个问题询问了许多农民的看法,下面就是孟玲同志的一篇调查。https://www.46659.com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产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