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养鹅行业发展策略
鹅饲料的研发。目前我国没有鹅的营养标准,鹅营养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鹅饲料配制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直接用鸡饲料,往往造成营养浪费或不足,严重影响了鹅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下一步应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入,研究出适合各类鹅群的营养标准和饲料,要根据不同养殖方式,研发出各类鹅群的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及放牧补充料,满足养鹅生产中不同层面的需求。
提高种鹅繁殖力配套技术。种鹅繁殖力低是制约规模化种鹅场发展的重要瓶颈。影响种鹅繁殖力的因素很多,提高种鹅繁殖要从品种选择、环境控制、饲料调控、孵化条件等多方面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配套,包括现在热议的以延长种鹅繁殖时间为目的种鹅反季节繁殖技术。另外,种鹅有效利用年问题也需要研究和探讨,本人不提倡目前北方普遍施行的“ 种鹅只利用一年” 的做法。
养鹅生产中的动物福利问题。2009年初瑞典一家电视台以“ 冷酷的事实” 为片名播放了中国企业活禽拔毛的节目后,我国生产羽绒制品的企业在欧洲市场上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寒流”,部分欧洲消费者开始抵制我国生产的羽绒制品,国内羽绒价格也跌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不及往年的1/3。所以我们要尊重欧洲国家和地区动物福利法律与消费者需求,保证动物福利,才能不失去欧洲市场。由此,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相关法律,制定保证鹅免受饥饿和恐惧、表达天性等五大自由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技术规范。
高效疫病防控技术。随着规模化养鹅的兴起,疾病防控问题越来越突出。然而我国鹅病研究和防控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应整合兽医资源加强对鹅病的研究,切实做到疫病及时诊断和有效防控,开展安全高效低残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制与生产,为养鹅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鹅产品加工业应向精细纵向深入
鹅的主要产品有肉和羽绒,我国的鹅羽绒制品开发利用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现就鹅肉精深加工提出多元化发展建议:
1、是原料标准化、优质化
提高原料质量是实现鹅肉加工工业化的必要前提,但这需要学科间交叉,尤其是需要畜牧工作者参与。通过优良品种选育、饲养管理以及宰前检验检疫等关键环节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达到控制原料鹅标准的目的。
2、加工工艺现代化
研究各种中式鹅肉制品传统加工方法和特色的形成机理,形成标准化的加工工艺;同时,还要在保持中式特味基础上借鉴西式肉制品腌制、滚揉、保水、乳化、低温灭菌技术,完善和改进中式鹅肉制品质量,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延长货架期,最终实现中式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3、是发展冷鲜鹅肉
冷鲜肉以其新鲜、营养、卫生、美味、方便等优势将逐渐成为国内的消费方向,安全高效的贮藏保鲜方法是冷鲜鹅肉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
4、开发深加工和特色鹅肉制品
开发各种精深加工的分割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以及鹅肉的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旅游食品、方便食品等,这将是我国鹅肉产品结构优化的途径。
5、增加低温鹅肉比例
低温肉己风靡欧美市场,成为世界性产品,而我国目前仍以高温肉为主,随着人们对鹅肉制品质量要求提高,我国的高温肉制品市场将逐渐萎缩。
6、开发专用成套加工设备
。联合有关技术人员,针对中式鹅肉加工特点共同开发专用成套加工设备,实现中式鹅产品工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