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跳花”“耍花山”苗族传统节日介绍

一、节日起源与意义
1。 蚩尤纪念说
相传苗族先祖蚩尤战败后,族人流散迁徙。为重新集结,蚩尤竖立花杆、吹奏芦笙,族人闻声汇聚,重建家园。后人立花杆祭祀,纪念这一民族凝聚力之源。
2。 祖先显灵说
另一传说称,苗族战败后祖先显灵,指示族人登高歌舞以祈丰收。此后每逢节日,立花树歌舞成为传统,寓意告慰先祖、祈求丰饶。
二、时间与地点
时间:以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为主(云南屏边等地),少数地区在五月或六月初六举行。
地点:开阔山坡或坝区(称“花山场”)。云南屏边、文山、永善及四川兴文等地规模最盛,跨省参与者可达数万人。
三、核心活动与仪式
花山节包含严格的仪轨流程,分四个阶段:
1。 立杆(节前准备)
选高大笔直的杉树,剥皮留冠,顶端朝东(象征苗族东方起源),挂彩旗、芦笙、猪头及酒等奖品。
由德高望重的“花杆头”于腊月十六至廿八间完成。
2。 祭杆(正月初三)
主持者率九男八女(象征蚩尤子女)面东而立,唱古歌《花山起源之歌》,追述民族历史。
3。 闹杆(节日高潮)
活动持续多日,涵盖艺术、竞技与社交:
歌舞表演:芦笙舞(模仿自然与劳作)、对歌(青年男女互诉衷情)、蹬脚舞、狮子舞等。
竞技比赛:
爬花杆(倒爬、吹芦笙爬等,优胜者获猪头与酒);
赛马(无鞍骑乘,考验人马协调)、斗牛(象征五谷丰登)、武术、打陀螺等。
婚恋社交:青年男女以伞为媒、对歌定情,互赠花腰带、绣帕等信物。
4。 收杆(节末仪式)
唱收杆歌、吹芦笙曲,花杆倒向西方(不触地),抬回主持人家中,寓意仪式闭环。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1。 祖先崇拜与历史传承
祭杆古歌、东向立杆等仪式,强化苗族迁徙记忆与身份认同。
2。 多元艺术展示平台
服饰:刺绣纹样(蕨草、螺蛳等)记录迁徙史;
歌舞:芦笙舞融合武术刚柔,被列为非遗核心技艺。
3。 社群整合与民族团结
多民族共同参与,兼具物资交流、经贸活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互动。
五、当代传承与保护
非遗保护:屏边县文化馆为指定保护单位,定期举办活动(如2019年万人花山节)。
挑战与创新:传统祭祀细节淡化,但通过旅游推广(如云南普者黑)、文创开发延续活力。
主要活动分布简表
| 活动类型 | 代表形式 | 分布重点地区 |
|————|——————|——————|
| 歌舞类 | 芦笙舞、对歌、狮子舞 | 云南屏边、文山 |
| 竞技类 | 爬花杆、无鞍赛马、斗牛 | 四川兴文、云南永善 |
| 社交与物质交流 | 青年对歌、集市贸易 | 各大会场普遍开展 |
花山节以“花杆”为精神图腾,既是苗族追溯族群记忆的史诗载体,也是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其将祭祀、艺术、竞技、婚俗、贸易熔于一炉,生动诠释了苗族“以歌舞承史、以仪式聚族”的生存智慧,成为中华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