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天气下,养殖场需采取科学有效的降温措施
一、环境降温措施
通风优先
全面检修风机、湿帘、通风窗等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高温时段(10:00-18:00)全力开启通风设备,优先采用纵向通风模式,加速空气流通。
未封闭养殖的场舍,早晚开窗通风,栏舍周围洒水或铺青草/稻草,减少阳光反射热。
物理降温
喷淋/喷雾系统:
猪:通风不足时,在舍内(避开料槽)安装定时喷淋系统,或向屋顶、墙壁喷淋降温(避免持续淋湿猪体)。
家禽:确保湿帘风机高效运行,屋顶涂刷白色隔热漆或加装隔热层,必要时在走道洒水(避开禽体与垫料)。
奶牛:在待挤厅、采食通道安装“喷淋(喷湿牛背)+大风扇(吹干)”系统。
肉牛/羊:开放/半开放舍必须搭建遮阳网。
遮阳隔热:
在圈舍顶部搭建遮阳网、种植遮阳植物或覆盖隔热材料(如草帘、隔热板),加宽屋檐或搭凉棚,减少热辐射。
水泥地面洒水降温,但需注意通风,避免闷热。
冰块辅助降温
密闭棚舍可在水池内放入冰块降低水温,开放式棚舍可将冰块放在走道上降温。
二、饲养管理优化
调整饲喂时间
利用早晚凉爽时段(如早上6:00前、晚上19:00后)喂料,增加采食量,避免高温时段(10:30-15:00)喂食。
减少单次喂量,增加喂料次数,采用“少喂勤添”策略。
营养调控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
维生素C、维生素E、碳酸氢钠(小苏打):缓解热应激。
电解质(如氯化钾、食盐):增强畜禽耐热能力。
抗应激添加剂或中草药(如金银花、柴胡、马齿苋):预防热应激综合征。
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比例,增加能量水平,避免高能高脂饲料占比过高。
增加适口性好的青饲料,促进采食。
降低饲养密度
合理分群,减少单位面积内畜禽数量,避免自身产热叠加,增加散热空间。
对热敏感群体(孕后期母畜、幼畜、高产奶牛等)优先保障降温措施。
饮水管理
确保全天候供应充足、清凉饮水,防止水管暴晒升温。
检查饮水设施(如乳头式饮水器)是否通畅,保证每个畜禽都能正常饮水。
饮水中适量添加电解质(如碳酸氢钠、氯化钾),缓解热应激。
三、水电与设施安全
电力保障
提前检修备用发电机,备足燃料,防止高温高负荷导致停电。
更换老化电线、配电箱,消除超负荷运行和火灾隐患。
饮水与排水
低洼场区疏通排水沟渠,备好防洪沙袋,防止暴雨积水。
加固老旧棚舍,避免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引发二次灾害。
四、疫病防控与应急准备
加强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理粪污、残饵,保持栏舍干燥、清洁,减少蚊蝇滋生。
使用高效消毒剂(如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定期消毒,注意更换消毒剂种类,避免耐药性。
重点监控与无害化处理
加强巡查,重点关注热应激症状(如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精神萎靡)。
对因高温死亡的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防止疾病传播。
应急预案
制定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及响应流程。
地处山洪、滑坡等高风险区域的场户,提前规划人员和畜禽转移路线,收到预警果断撤离。
五、特殊畜种注意事项
牛羊:避免正午(11:00-17:00)运输或转场,饮水量需达到冬季的4倍,需特别关注瘤胃发酵产热问题。
家禽:湿帘风机需高效运行,避免舍内湿度过高引发呼吸道疾病。
水产养殖:提高池塘水位,提前开启增氧设备,泼洒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防止蓝藻暴发。
通风优先
全面检修风机、湿帘、通风窗等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高温时段(10:00-18:00)全力开启通风设备,优先采用纵向通风模式,加速空气流通。
未封闭养殖的场舍,早晚开窗通风,栏舍周围洒水或铺青草/稻草,减少阳光反射热。
物理降温
喷淋/喷雾系统:
猪:通风不足时,在舍内(避开料槽)安装定时喷淋系统,或向屋顶、墙壁喷淋降温(避免持续淋湿猪体)。
家禽:确保湿帘风机高效运行,屋顶涂刷白色隔热漆或加装隔热层,必要时在走道洒水(避开禽体与垫料)。
奶牛:在待挤厅、采食通道安装“喷淋(喷湿牛背)+大风扇(吹干)”系统。
肉牛/羊:开放/半开放舍必须搭建遮阳网。
遮阳隔热:
在圈舍顶部搭建遮阳网、种植遮阳植物或覆盖隔热材料(如草帘、隔热板),加宽屋檐或搭凉棚,减少热辐射。
水泥地面洒水降温,但需注意通风,避免闷热。
冰块辅助降温
密闭棚舍可在水池内放入冰块降低水温,开放式棚舍可将冰块放在走道上降温。
二、饲养管理优化
调整饲喂时间
利用早晚凉爽时段(如早上6:00前、晚上19:00后)喂料,增加采食量,避免高温时段(10:30-15:00)喂食。
减少单次喂量,增加喂料次数,采用“少喂勤添”策略。
营养调控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
维生素C、维生素E、碳酸氢钠(小苏打):缓解热应激。
电解质(如氯化钾、食盐):增强畜禽耐热能力。
抗应激添加剂或中草药(如金银花、柴胡、马齿苋):预防热应激综合征。
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比例,增加能量水平,避免高能高脂饲料占比过高。
增加适口性好的青饲料,促进采食。
降低饲养密度
合理分群,减少单位面积内畜禽数量,避免自身产热叠加,增加散热空间。
对热敏感群体(孕后期母畜、幼畜、高产奶牛等)优先保障降温措施。
饮水管理
确保全天候供应充足、清凉饮水,防止水管暴晒升温。
检查饮水设施(如乳头式饮水器)是否通畅,保证每个畜禽都能正常饮水。
饮水中适量添加电解质(如碳酸氢钠、氯化钾),缓解热应激。
三、水电与设施安全
电力保障
提前检修备用发电机,备足燃料,防止高温高负荷导致停电。
更换老化电线、配电箱,消除超负荷运行和火灾隐患。
饮水与排水
低洼场区疏通排水沟渠,备好防洪沙袋,防止暴雨积水。
加固老旧棚舍,避免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引发二次灾害。
四、疫病防控与应急准备
加强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理粪污、残饵,保持栏舍干燥、清洁,减少蚊蝇滋生。
使用高效消毒剂(如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定期消毒,注意更换消毒剂种类,避免耐药性。
重点监控与无害化处理
加强巡查,重点关注热应激症状(如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精神萎靡)。
对因高温死亡的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防止疾病传播。
应急预案
制定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及响应流程。
地处山洪、滑坡等高风险区域的场户,提前规划人员和畜禽转移路线,收到预警果断撤离。
五、特殊畜种注意事项
牛羊:避免正午(11:00-17:00)运输或转场,饮水量需达到冬季的4倍,需特别关注瘤胃发酵产热问题。
家禽:湿帘风机需高效运行,避免舍内湿度过高引发呼吸道疾病。
水产养殖:提高池塘水位,提前开启增氧设备,泼洒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防止蓝藻暴发。